尺素撷珍 | 评“思想的边界”丛书
公众号微信文章
来源:管理员 作者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21-07-19 点击数:925次

尺素撷珍 | 评“思想的边界”丛书

以下文章来源于游在广漠之野 ,作者李奕扬

游在广漠之野
游在广漠之野

随机由缘

图片

尺素撷珍 | 评“思想的边界”丛书


本文共计 2537 | 预计阅读时间 8 分钟



提及“五四”以来的中国思想界,提及中国现代文学,你会想到哪个形象,忆起哪部作品?


图片

茅盾


是跨界表达、志气高远的文坛巨擘郭沫若,还是关心民瘼、笔耕不辍的左联领袖茅盾,抑或是书写生命张力、疾呼真与善的蜀中才子巴金


图片

巴金


诚然,这是群英荟萃的不凡百年。伴着社会生产、经济结构连同文艺思潮的几度更迭,大批卓越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学人名宿先后登台。在历史标尺的前端,他们同如子夜之繁星,以思想之力,划破暗夜,为苦难迷茫的旧时代注入希望。而百年积淀下的今日,他们亦如航标,以丰富著述馈予后世,为后人了解其人其时并反躬自问,留下了沉思的空间。


图片

郭沫若


就学界言,关于“五四”以来文人学者的研究讨论可谓纷繁。然而,多年来对作家的研究与释读,多基于其作品,或辅之以新近理论加以分析,而对其作为一个社会人物——多元生命角色的观察与理解,则多有忽略,这不能不称之为一种遗憾。缘此,这部“思想的边界”丛书的面市,便有了一份特殊的意义和价值。

图片


“思想的边界”系列丛书由斯日主编,斌、北塔、周立民、逄金一等著,迄今共出版有《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》《“信”者“信史”也——茅盾书信研究》《巴金书信中的历史枝叶》《书信里的文章大家》四种。


丛书以书信为引,拾遗补阙,讲述了郭沫若、茅盾、巴金、周汝昌、吴小如、陈忠实等一批现当代文人学者书札背后的故事。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,或自馆藏,或为方家鱼雁,为这一众时代人物的生平考订、作品辑佚等,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和新的发掘视角。


而尤其可贵的,则是丛书作者皆从文本和文献本身出发,以真挚严谨的考订态度,将这些历史中的人物故事娓娓道来。这样的讲述褪去了浮华、摈弃了炫技,于可见处寻见不同,为阐释和还原身处剧变中的时代人物提供了可行的路径,更以一种坦诚的态度、立体的视野,实现了述者与读者的对谈。


剥离开人为的刻画与书写,自一封封尚存涂改痕迹的手书里,立体、有血肉、有温度的一代思想家形象得以呈现。


《“信”者“信史”也——茅盾书信研究》,以问题为导向,借由翔实的文献资料和对相关研究全景式的把握,追溯因由细处,还原历史情境,从交游切磋中得见其时思想风潮。此外,作者尤其关注到书信的不同呈现形式,即私话—公话的微妙差异,并就此展开讨论。掩上书卷,可知茅盾不仅是《子夜》《春蚕》的作者,也是文化交流的中间人;是参与舆论争鸣的思想先锋,也是采编严谨、提携后进的文化传播者;是交游广泛的社会活动家,也是带病为鲁迅料理后事的莫逆之友……诚如作者自序所述:“信言”亦美。


《巴金书信中的历史枝叶》,少一分书卷面孔,却最是情真意切。翻开书页,真诚又细腻的文字与观察,让巴金在清新隽永的闲谈间,仿佛一位邻里惹人喜爱的老者。透过这些往还的书信,巴金在历史境遇中坎坷的心路、对人对己的坦诚明白、天性自由的率真纯粹,在那个时代巨大的热闹中,给人以震撼;而那些与他通信的同代人,他们之间相惜、共鸣、扶助、理解,也成为那个时代不朽精神的注脚,使这段历史在五味之外,有趣、有爱、有情味。


《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》,将郭沫若放入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查考。全书以书信为线索,辨析郭沫若手稿与发表版本、未刊与已刊文章的区别,通过探求晚年郭沫若五个方面的活动事实,将其身份、活动方式、著作的辑改与其时复杂的社会历史语境相联系,折射郭沫若在新时代的心态与思想,为读者勾勒出郭沫若在挥毫落笔之外的另一重身份。


《书信里的文章大家》,以个人所珍之当代作家、学者、思想家的往还书札编辑成书,并附有简要人物档案和书信故事。书中所收书信,写就时间多在20世纪90年代,即是“最后纸信时代”的留存。以书信唤起过往生命中的片段,是为本书初心。


图片

茅盾致肖三


这还是一套可玩味的书。茅盾笔名众多,为人所知,而在这二三字的落款之中,实藏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凶险往事与用心良苦。借着作者爬梳的史实来读茅盾致郑振铎的书信,几可嗅见那年月里的战火硝烟、紧张空气;彼时的茅盾身体状况不佳,胃病、失眠缠身,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恐怖威胁下仍竭力工作的结果。面对严峻的处境,勤换笔名,便成了一种不得已的策略。有趣的是,在致郑振铎的书札中,茅盾使用了“方保宗”这个不常见的别名。熟悉茅盾早年经历的朋友们知道,大革命失败后,茅盾曾遭南京国民政府通缉并东渡日本避祸,在流亡日本的时光里,茅盾便成了方保宗。这个名字救过茅盾,而在此信中重现,除却审慎,也可见茅盾暗中相护、避免老友受其牵连的细密心思。此外,在与郭虞裳的书信中,茅盾关于妇女解放运动、家庭制度等问题的见解,“毁家”而不“废婚”的观点,也为立体地认识茅盾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角度。眼尖的作者并未放过历史中的任何一片碎屑,对茅盾信末“尊见以为怎样?”一句略带调皮的心理分析,直令人莞尔。


图片

巴金手迹


而稍晚于茅盾的巴金,则有着全然不同的生命体悟。事实上,并非每个作者都会在作品中袒露心思,然而借助书信,还是能为探寻他们内心的隐微轻启一扇窗户。巴金和朋友们的互敬、互助、互相鼓励自然令人钦羡;面对冲击和挫折,他的隐忍、坚韧也足让人敬服;而最使人动容的,是巴金“做一个普通的老实人”的朴素愿望,是晚年的他日日反躬自省却无处言说的内心撕扯。


读着巴金失意时写给侄儿李致的信,宽厚的文字间闲说着家事、生活与心绪,却无一不透着克制、透着锥心的苦楚。这是缄默中巨大的勇敢,也是泣血后冷静的自观。命运无常的寒暑并未将他全部击倒,倒令他更加认定真与善的可贵。作者在书中写到,巴金有一种文化信念在做支撑,信然。真挚的作品离不开真挚的作者,书末的后记之二,为全书画上了漂亮的句号,也留下了深沉的思考。作者串联起现实生活中所闻、所见、所感的点滴,用犀利的笔触向心发问,问答之间,与全书的精神形成了微妙的合力,击节中发人深省,令人印象深刻……而这些,都是藏在书中的故事。


作为读者,有幸借前人之手眼,跨越时空的藩篱和边界,见其生平琐细、交游往来,感受时代洪流中奔涌的文学风潮与思想碰撞,是一桩乐事。


在“思想的边界”丛书的叙事中,文学史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收藏品,而是饱含生命力、令人动容的启示录。


那些一笔一划写下的书札,那些书札之上反复斟酌的修订,那些书札背后的故事里对社会、文化如一的关切,无不彰显着一个时代、一群人的态度。这些片段自然无法构成完整的历史里的他们,但却有助于今日的我们以更全面、真实、系统的眼光去理解那些自以为熟识的作家与作品。


我们隔着时空的长河遥望着前人远去的背影,思考着前人也曾关注、也曾发问的问题。它们有的已被历史解决和证明,有的还有待我们去给出历史的答案。从前人对诸种问题的思考与探求中,亦可重新审视当下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关注。自其争鸣切磋中得启迪,自其勤勉平易中得助益;对学问、文艺、思想的讨论,最终皆为滋养人的思想、振奋人的精神,发见内心沉寂已久的、来自民族与人性筋骨处的力量与感动。循着书信中的片段,我们洞见一人、一事、一时代,敬重那些艰困中的学养、处事与风骨,这是未绘完的思想者群像,而必由人来书写。


思想亦是一种美的体验;用思想铸魂,写就天地间大写的人。




Copyright©2018 www.ynpph.com.cn 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新出网证 滇ICP备12004938号1  技术支持:奥远科技